中公建设工程网 2020-11-27 浏览次数:53
(三)结构面的工程地质性质
结构面的规模是结构面影响工程建设的重要性质。结构面分为Ⅰ~Ⅴ级。
Ⅰ级控制工程建设地区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工程岩体稳定性。 Ⅳ结构面主要控制着岩体的结构、完整性和物理力学性质。 Ⅴ级控制岩块的力学性质。 Ⅱ、Ⅲ级结构面往往是对工程岩体力学和对岩体破坏方式有控制意义的边界条件。
(四)地震的震级和烈度
1.地震震源 震源是深部岩石破裂产生地壳震动的发源地。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称为震中。地震所引起的震动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各个方向传播,其强度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小。震中区受破坏最大,距震中越远破坏程度越小。地震波通过地球内部介质传播的称体波,体波分纵波和横波。纵波的质点振动方向与 震波传播方向一致,周期短、振幅小、传播速度快;横波的质点振动方向与震波传播方向垂直,周期 长、振幅大、传播速度较慢。面波的传播速度最慢。
2.地震震级
地震是依据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来划分震级的。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多,震级就越大。中国科学 院将地震震级分为五级:微震、轻震、强震、烈震和大灾震。目前国际通用为 4 级地震。
3.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破坏的程度。地震烈度不仅与震级有关,还和震源深度、距震中距离以及地震波通过介质条件(岩石性质、地质构造、地下水埋深)等多种因素有关。地震烈度 又可分为基本烈度、建筑场地烈度和设计烈度。
(1)基本烈度代表一个地区的最大地震烈度(09、12)。
(2)建筑场地烈度(小区域烈度),是建筑场地内因地质条件、地貌地形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的 不同而引起的相对基本烈度有所降低或提高的烈度。一般降低或提高半度至一度。
(3)设计烈度是抗震设计所采用的烈度,是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永久性、抗震性以及工程的经 济性等条件对基本烈度的调整。设计烈度一般可采用国家批准的基本烈度(11 ),但遇不良地质条件或特殊重要的建筑物,经主管部门批准,可对基本烈度加以调整作为设计烈度。
4.震级与烈度的关系
震级越高、震源越浅、距震中越近,地震烈度就越高。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09),但震中周围 地区的破坏程度,随距震中距离的加大而逐渐减小,形成多个不同的地震烈度区(11 ),它们由大到小
依次分布。但因地质条件的差异,也可能出现偏大或偏小的烈度异常区。
报考指南
报考条件查询
考点精粹
要点难点汇总
模拟试题
模拟真实题库
零基础套餐班
VIP网络班
百问百答
解答你的疑难杂症
报考检索
一键查询报考条件
资料下载
各项资料任君挑选